化学是自然科学的要紧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与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方法;运用化学常识和科学办法来剖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与对常识的整体联系的能力是初中化学学习的考核重点之一。物质判断题是化学中考的要紧题型,这种题具备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维强度大,综合性强等特征。剖析近年来有关区域的中考化学试题,不难发现判断题的题目构思、内容、思维办法正呈现新的变化趋势。判断题将愈加重视常识的综合、联系,重视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多种思维方法的运用,重视科学探究。
物质判断题的解题步骤:1.审题认真细读原题,弄清文意和图意,抓住题给条件,深挖细找,反复推敲。2.剖析抓住重点,找准解题突破口,从突破口出发,探求常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严密剖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3.解答依据题目的需要,根据剖析和推理的结果,进行认真而全方位的解答。4.验证得出结论后切勿忘记验证,将所推得的答案放回原题中进行检验,若完全符合,则说明答案正确。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需另行考虑,推出正确答案。
现就列举一些典型题目,窥视不相同种类型判断命题的新进步,探讨题目的命题意图和解题思路。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过量CaCl2溶液
混合物溶解(NaCl溶液中含少量Na2CO3)
蒸发
溶液
沉淀A
固体物质B
(上海中考试试题)为了除去氯化钠样品中的碳酸钠杂质,兴趣小组刚开始设计了如下的策略并进行实验。
(1)写出沉淀A的化学式。
(2)加入CaCl2溶液后,离别除去沉淀A的实验操作办法是。
(3)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此策略比较容易引入新的杂质,请写出固体物质B的成分(用化学式表示)。
(4)同学继续探究后又提出新的策略:将混合物溶解,若滴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则既能除去Na2CO3杂质,又能有效地预防新杂质的引入。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拨:本题实质是考查怎么样除去氯化钠中混有些少量碳酸钠。联系所学常识,从的化学性质突破:(1)碳酸钠与CaCl2溶液反应(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仔细推敲运用(1)、(2)会比较容易引入新的杂质,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能有效地预防新杂质的引入(即便盐酸稍过量蒸发后也能除去)。
解答:(1)CaCO3(2)过滤(3)NaCl、CaCl2Na2CO3+2HCl=2NaCl+H2O+CO2
总结:除杂就是用实验的办法将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较纯净物质。除杂性判断题在立意上既防止内容陈旧及偏题、怪题出现,又体现了题目不是书本常识的简单再现。这种判断题一般为叙述型判断或框图型判断,一般切入角度新,考虑容量大。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入门知识,结合逆向思维及批判性思维来综合解决问题。
随堂变式
(镇江中考试试题)X、Y、Z三种物质有如下图的转化关系:
试判断:
(1)X、Y的化学式分别为:X;Y。
(2)试剂甲为溶液,乙为溶液。
解答:(1)CuSO4、Cu(OH)2(2)BaCl2AgNO3
例2在肯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可达成如下转化:
据此:(1)写出A、B、C、D、F、G、J、K的化学式;(2)写出反应①~⑤的化学方程式。
点拨:受热分解能生成三种物质的绿色粉末,在初中化学里只能是碱式碳酸铜,这是本题的突破口。B通电后可生成H和I两种物质,则B为水。依据黑色粉末E能在氧气中燃烧,可确定黑色粉末E为木炭粉。燃烧产物F能跟Cu2(OH)2CO3的分解产物之一D物质反应,可确定F是CO,D是CuO。C能跟碱溶液J反应生成白色沉淀K,可确知C是CO2,J是Ca(OH)2,白色沉淀K是CaCO3。
解答:(1)A:Cu2(OH)2CO3B:H2OC:CO2D:CuOE:CF:COG:CuJ:Ca(OH)2K:CaCO3(2)①Cu2(OH)2CO32CuO+H2O+CO2②2H2O2H2+O2③2C+O2(不足)2CO④CO+CuOCu+CO2⑤CO2+Ca(OH)2=CaCO3+H2O
总结:本题是框图型(构建出实验过程步骤图)判断题。解题时要找准信息抓住突破口,一般办法:按框架图的步骤路线第一正推,正推不动,然后逆推,在判断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框图给出的信息,前后呼应,上下呼应,左右呼应,一直可以找出解题的思路。一旦找到解题的重点和突破口时,就要正推,逆推呼应,将整个题目有机的联系在一块,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题的思路与策略,是肯定可以得出认可的答案。突破口总是要从特点反应或典型现象、要紧物质等方面入手推导。因此,熟练学会物质的性质及典型实验现象是十分要紧的。
随堂变式1
(江苏南京中考试试题)现有甲、乙、丙、丁4瓶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稀硝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中的一种,通过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可以将它们一一辨别。其中所加试剂X可能是()
A.稀H2SO4B.Cu(NO3)2溶液C.Na2SO4溶液D.NaCl溶液